伟人都敬佩的资本家,为国筹款4亿元,而他一个月花费仅仅5毛钱

2022-11-25 04:29| 发布者: 王清老师| 查看: 1883| 评论: 2

这里是默认签名
阅读文章之前,辛苦读者朋友们点击“关注”,方便您收看更多精彩内容,感谢您给予的支持,辛苦啦。
<hr>
这个人是华侨首富,雇佣万名员工每月却只花五毛钱,一生兴建118所学校,去世前把所有存款悉数捐给祖国,他就是陈嘉庚。

去世后,周总理和朱老总亲自为他执绋,毛主席称他为“华侨旗帜,民族光辉”。他到底做了什么?




重洋建业

陈嘉庚,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集美,在他长大时期,正是清廷无能,百姓难得安居乐业,每每看到被生活折磨的困苦百姓,他总会心如刀绞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陈嘉庚自小立志,誓为中华民族贡献自己。

1882年,陈嘉庚就读于私塾,学习四书、五经,这让他明白了学习和教育对于个人和民族的重要性,也让他找到了未来要奋斗的方向,那就是办学。

陈嘉庚明白,自己要做的事情需要很多钱,于是他选择了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的道路,前去南洋做生意。

来到南洋之后,他发现这里有很多华人,都是因为在国内难以度日被迫离开家乡,这令陈嘉庚痛心疾首,倘若国富民强,又何必经受此等苦难。

想到这,他坚定了自己的内心为国奉献的想法。




自1891年起,陈嘉庚便开始跟随父亲在新加坡经营米厂,凭借他饱读诗书和灵活的头脑,他也拥有了自己的小产业,生意逐渐变好。可天不遂人愿,陈嘉庚这边方兴未艾,父亲的工厂却破产了。

按新加坡法律,身为儿子,陈嘉庚没有义务帮助父亲还债,但他说:“我人虽在国外,却不能给民族丢脸,不能让他们以为我们是没有信用的人!”,遂帮助父亲还清了所有债务。

两年之后,陈嘉庚与妻子大婚,家里给他凑了2000银元用作结婚,他收下,却并没有用在自己身上,而是立刻回国,开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,名为“惕斋学塾”。

这所学校并非于过去的私塾一样,这里不止教授中华传统知识,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,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,有很多人听说之后都如“醍醐灌顶”,原来学校还可以这样办。




有道是“神龙见首不见尾”,实干的陈嘉庚在办好学校之后立刻回到了新加坡,继续自己的工作。也就是从这时候起,他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,为了省钱,他减少额外花销,每天吃饭也不超过2银元。

1904年,30岁的陈嘉庚凑齐7000银元,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大的资产,在新加坡盘下一个菠萝罐头厂,生意逐渐做大做强,也终于从小老板慢慢走向了“资本家”的道路。

为了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实现自己的计划,陈嘉庚并不满足手上只有一个罐头厂。在他看来,国内形式越来越紧张,想做成事情没钱是绝对不行的。

于是从1905年到1910年,陈嘉庚分别在新加坡建设了橡胶厂、米厂和罐头厂,虽坐拥大量资金,但他仍然生活简朴,不熟悉他的人也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。




而后,陈嘉庚开始“四处散财”。1910年,他为来自福建的华侨募捐银元50000,帮助他们在家乡建立学校。

1911年,他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,并筹款20万银元支持福建的财政。

当时,身边的很多人都以为他即便再有钱,也就只能做到这些了,可没想到,他又四处筹钱,变卖设备,为孙中山筹得50000银元,帮其进行革命工作。

到此,不难看出,陈嘉庚不管是生活拮据,还是扩大经营自己的商业版图,实际上他都是在为国家、为革命、为办学操劳着,而接下来他做的事情,将更加动人。




这是一尊矗立在厦门大学的人像,被纪念者的名字叫陈嘉庚,一个资本家为何引得毛主席连连夸赞?难道只因为他兴建大学?看完这个故事,你就清楚了。

不断办学

1919年,正是陈嘉庚的事业最辉煌的时候,可当时也是国家情况最复杂的时候,陈嘉庚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东南亚的生意,把一切托付给自己的弟弟,带着全部身家回到了祖国。

临走之前,陈嘉庚握住弟弟的手,一字一句地告诉他,日后,东南亚所有生意的全部利润要悉数寄回国家,支持教育事业。

接下来,陈嘉庚婉若游龙,在中原大地四处游走,建立了集美小学、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在内的118所学校,涉及师范、商业、水师、水产、农业等多个领域,直到现在,厦门大学还矗立着他的人像,还有他为了提醒学生们“勿忘国耻”的石碑。




1929年,世界金融危机爆发,陈嘉庚在新加坡的所有工厂、公司都受到了剧烈的冲击。这对于陈嘉庚来说,可以说是“屋漏偏逢连夜雨”,正是用钱的时候,生意却不行了。

危急关头,一银行表示自己愿意帮助陈嘉庚,可要求陈嘉庚必须停止最花钱的事情——办学。

可陈嘉庚怎能答应,激励他一直工作的,不就是为了办学,为了支持祖国的教育事业么。他怒目圆睁,对着银行派来的人大声说道:“我的工厂可以不做,但是学校必须办下去!现在放弃,我就是耽误了青年,耽误了国家!”




陈嘉庚最后也没有接受银行的帮助,而是变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和工厂继续支持办学。这其中就有他最重要的发家产业,橡胶厂,昔日的东南亚“橡胶大王”,迫不得已,远离了这个行业。

之后的陈嘉庚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,除了吃饭,他几乎不再多花一分钱,别人问他至于如此?他眼睛中带着点点光芒说道:“我少花一分钱,国家就能多出来一分钱!”

试问这样的爱国英雄,又有几人不为之动容,可这些还不是他所做的全部。几年之后,抗战爆发,陈嘉庚转而投身抗日事业,为国家奉献了更多。


看到这里的朋友不妨点个关注,方便收看更多精彩内容,感谢支持



这是一场特殊的葬礼,逝者不是高官,也不是军人,却引得周总理、朱老总、陈毅将军等多名老革命家前来悼念。

他叫陈嘉庚,一生为祖国贡献无数,即便在去世之后他也没给儿女留下一分钱。他都做了什么?又是怎样结识了毛主席、朱总等人?




缘起延安

1937年,七七事变爆发,那时候的陈嘉庚刚把出资400万银元建设好的厦门大学交给国家,还没有缓口气,日寇就踏上了中国的土地。

陈嘉庚来不及多想,立刻就投身到了抗战之中,他四处奔走,组织华侨向中国的抗日队伍捐款捐粮。8月15日,陈嘉庚建立“马来西亚新加坡筹赈祖国委员会”,担任主席并且带头给国家捐款,组织筹资1000万银元交给了国家。

10月,南洋华侨成立“南洋筹赈祖国总会”,推举最有代表能力的陈嘉庚为主席。他致电汪精卫反对其与日本进行和谈。在电话中,他怒斥汪精卫等人的行径,称:“言和就是汉奸!”

从1937年到1940年,陈嘉庚虽然不在抗日第一线,却始终与国家和所有抗日战士、人民牢牢绑定在一起。




短短3年,他为国家筹资4亿银元,可1939年全体人民的总收入也只有不到3亿元。这说明他一人平均每年都筹到了全国人民收入总数的三分之一,这是多么令人吃惊的数字!

在陈嘉庚的努力下,华侨向祖国前后募捐坦克27辆,飞机200多架,汽车1000多辆,多次冒死从东南亚送到了祖国。

1940年3月,陈嘉庚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候回来了,他先到了重庆,会见了蒋介石等人。起初他还想对这些为了国家抗日而辛劳的干部们提出慰问,可没想到,短短几天的见识就让他顿足捶胸、痛心疾首。




当时,蒋介石安排陈嘉庚住在重庆最好的宾馆,陈嘉庚严辞拒绝,他说:“我和士兵们住一起就行,不用大费周章。”

而后参加聚会,陈嘉庚发现,前线正是吃紧之时,可这些官员却在重庆“乐不思蜀”,生活奢靡,官场腐败,全然没有把家国存亡放在眼里,他对这些人非常失望,随后就把目光投向了红色和希望最聚集的地方,延安。

1940年5月31日,陈嘉庚抵达延安,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。与在重庆不同的是,他看到延安共产党军队虽然生活极端朴素,但却蒸蒸日上。

毛主席请他吃饭,就在户外的一个石台,大家坐在石凳上,主席指着饭桌上唯一的肉菜说:“这只鸡还是老乡知道我要会客专门送来的。”




陈嘉庚对此十分感动,这才是抗日队伍该有的样子,一切生活从简只为抗战顺利,两厢对比让他明白,共产党是一个真正为人民奋斗的团体,临走前他感慨道:“中国的希望,尽在延安!”

就这样,陈嘉庚与共产党和毛主席等老革命家的渊源便从此开始。

后来,陈嘉庚返回了新加坡,继续为抗日筹钱。可好景不长,没有多久,他所在的地区就被日军占领,新加坡方面采取不抵抗政策,陈嘉庚只能逃亡。在路上,他一直把剧毒带在身上,倘若有日寇来犯,他便服下剧毒,绝对不向日本人低头。




1949年新中国成立,陈嘉庚受邀回国,面见了毛主席,参加了开国大典。抗美援朝的时候,已经70多岁的陈嘉庚又为志愿军出资50万元,而他自己却身穿打满补丁的衣服,每天花费不超5毛钱!

1961年8月12,陈嘉庚在北京逝世,国家为他举行了高规格的送别仪式。周恩来总理、朱德、陈毅等一众老干部、老战士前来吊唁,并亲自为他执绋。




临走时,他也将自己300多万的存款全部捐给了国家,没有给儿女后辈留下一分钱。

陈嘉庚先生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奔波操劳,贡献无数,这种老英雄不仅需要我们牢记,也更需要我们传承,愿国泰民安,愿国富兵强。
这里是默认签名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上一篇:成由勤俭败由奢,让我们重温那些勤俭节约的故事

下一篇:快递巨头,排队奔向投资圈

sitemap.txt | sitemap.xml | sitemap.html 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彩虹邦人脉系统 ( 皖ICP备2021012059号 )

GMT+8, 2024-5-3 22:52 , Processed in 0.290123 second(s), 51 queries 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