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一女子出上联:年难过,年年难过,年年过,下联成就一段佳话

2022-11-27 04:17| 发布者: gmx7audasu| 查看: 1931| 评论: 11

这里是默认签名
1


据记载,对联的出现最早是在三国时期,而春联是源于五代后蜀孟昶在门板上写了一幅对子。

据说这就是第一副春联,他还在桃符上题词,写道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。

此后,对联的文化就火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,因其短小精悍深受人们的偏爱。



对联在春节时,一般就叫春联,春联的内容几乎是祈求上天保佑一家人能在来年身体健康、万事如意,大多都是歌颂太平盛世的。

而对联则不同,有的对联则是用来粉刺和挖苦一些行为卑劣的人。

古代的文人墨客就经常喝酒对对联,比一比才气,其内容五花八门,而在民间也有很多对联的趣事,有的对联用来述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的。

在北宋时期朝就有一位寡妇出了上联:“年难过,年年难过,年年过。

一位秀才巧对下联,获得女子芳心喜结良缘。

2

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,在江南地区,有一家富商,产业众多,家里金银财宝不计其数,在当地就是乡里的富豪乡绅。

这个富商家里有个貌美的一个女儿,这个女儿,从一出生就和其他孩子不同,非常聪明。




因此,富商全家对她宠爱有加,为了培养她,不惜重金请来家教。女孩一学即会,特别在诗词方面,比家里男子更胜一筹。

因为当时是封建社会,女子不用考学,不然也能考个进士光宗耀祖。

这个女儿从小举止文雅、性情平和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,平时在家里不是写诗就是作画,没事就找人对对子,水平不高的兄弟都躲着她。

当女孩到了16岁,背诵唐诗宋词几百首也不在话下,当她年纪到了17岁,已经能够出口成章了。

渐渐地女孩到了出嫁的年龄,再加上她家里又是有钱人家,于是很多有权优势的公子都相继到她家提亲,可是女儿心气很高就是看不上。




可是自古就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说法,因此父母也不管女孩同不同意,通过媒婆之言,给这女孩定了一户武将的儿子。

在当时封建社会,孩子就要遵循着父母之命,所以这个女孩儿就顺从了父母的意愿,并顺利地举行了婚礼,在结婚一段时间后,小夫妻很恩爱,琴瑟和鸣,日子过的和和美美,羡煞旁人。

可是结婚不到一年,女孩的丈夫就被招进军营到边疆带兵打仗,因为国家要与周边侵略者开战了。

她的夫君毕竟是一名军人,而且武艺高强,于是被军队任命为先锋部队将领,时刻冲在最前方。




夫君这一走就是一年多,女孩在家朝思暮想,提心吊胆,真是怕什么来什么。正当女子和夫君结婚两周年之际,这天朝廷派人来送信,信上说女子的丈夫立下了战功,皇上给予相当多的奖励。

当女子正高兴时,来人又说她的丈夫不幸已经牺牲在战场上了。

女子顿时眼冒金星,腿一发软,昏倒在地。此后没过几天好日子的年轻女子就已经成为了寡妇,她的父母也是捶胸顿足,悔不该当初给女儿定的这门亲事。

3

当时还是封建时代,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是很严重的,一个小寡妇总是难以生存。

这个女子的婆家考虑到女子还很年轻,就鼓励她找人再嫁。

尽管女子娘家有钱,但有哥哥弟弟继承着,与她没多大关系,古代有句话叫“嫁出去的姑娘,是泼出去的水”,即使再回来也是个外人,不再属于自己原来家庭的人了。




一个女子没有生活来源,出嫁时的嫁妆也不能支持多久,总要留点以备急需之用。

因此平常里,这个小寡妇就经常给别人绣些刺绣,卖点字画养活自己,每到逢年过节就给别人家写点对联过个大年。

很多邻居劝慰小寡妇,让她再找个人家嫁了,可是她因在丈夫去世之前,两人在恩爱的时候,曾经海誓山盟,女子又比较文静保守,一直也就没有考虑这件事。

况且在丈夫去世之后,一直也没有自己喜欢的人出现,再说女子的眼光与众不同,不是有钱长得帅就行的,爱情这个东西自古即今就是个谜,既然自己心仪的另一半没遇上,那就自己一个人过吧。




这一年,到了年根,她每年只是帮别人家写对联,就是自家没写,忙到最后几乎忘了自己家的事。恰巧今年公公婆婆也到小叔家去了,就剩自己了,于是一种孤独感涌上心来,所以心里面也非常难过。

就在年三十晚上,她也打算在自家的门上也贴一副对联,她提起笔想到自己的凄凉遭遇,写什么都不能给她带来欢快。

小寡妇是个聪明的女子,因此想了想,既然单身就写对联的一半吧。

于是她就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: “年难过,年年难过,年年过。

贴在自家的大门上下半联自己实在不想写了,便孤零零地躺倒床上,倒头就睡着了。



4



第二天早晨,邻居们都早早起床相互拜年祝贺,只有小寡妇没有兴趣,她还是大门紧闭,路过的人看到这家门上只有半个对联,而且写得这么凄惨,产生好奇,个个指指点点猜测用意。

很多人能看出,其实这位年轻的寡妇贴的这副对联用意不一般, 自古以来写的对联都是成双成对、喜气洋洋的,不管是诗词还是对仗都是以成双成对为最好。

而这位寡妇门上的对联,实际就是她自己来发泄这些年来的烦闷和孤独情绪,所以她的对联只贴了一边,而且对联里面的涉及到的数字都是单数。




很多天过去后,很多人看着这句对联, 都非常同情寡妇的遭遇,说这句对联写得贴切,。

人们只顾关注到这个半边对联,但是就是没有人想起来去把下联对出来。

当时有一位路过的秀才是个单身,平时也是孤孤单单,当他看到了这副对联时,他感到非常奇怪,但一想,写对联的一定很孤单,日子过的不欢快。

于是他就想出了下联,他便回家找了红纸写了上去,然后第二天大大方方地给寡妇家的门贴上了。

这位年轻的寡妇正好在家,看到这位秀才拿着对联要贴,于是问他写了什么。




秀才说:“自古没有半副对联,所以我就写了下联给你送来。”

寡妇低头一看,对联是: “事无成,事事无成,事事成。”

寡妇心想这个秀才能明白的心思,她的上联形影孤单,意思是难上加难;而秀才的对联也是行单孤影,境况落寞。

而且他表达的意思就是向好的方向发展,两个半联合在一起,就是双数,好事成双,最后事事成。

秀才所表达的是成双成对的意思,其实寡妇也明白。




秀才与寡妇的遭遇有些相似,早年老婆病故了,一直独生未娶,非常理解孤单的心情,就对寡妇的遭遇感同身受,又想起自己虽考上进士,但朝中无人赏识和认可,仕途渺茫,所以有感而发,写出了绝妙的下联。

周边邻居,了解到这件事情后,就窜托媒婆在中间撮合,秀才也很喜欢寡妇的文采和美貌,小寡妇也打听到这个秀才为人正直的品格,看来双方彼此都非常满意,于是就应允了这门婚事。

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,经常互对对子,一来二去,两个人也越来越熟悉,越来越有感情。

就这样他们因为一副对联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,两个落单的对联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。

关于这位寡妇和秀才的故事无法考证,但是最后这二人结为夫妻, 此后书生也考取了功名,这个女子后来也为秀才生了一双儿女,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,也可谓是喜事一件。

5

对对联虽然有趣,但也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,它要求文辞精炼,对联讲究对仗工整、语法、结构、平仄等元素,不可儿戏。

对对联也是有规律的,在《声律启蒙》中就有“晴对雨,地对天;茶对酒,赋对诗”的要诀,如果胡乱对应也会让人笑话。




在汉代时期,文学的代表就是汉赋,汉赋讲究就是对仗工整,所以当时的春联也就是继承了汉赋的特点,语言精简优美,讲究上下两句要对仗工整。

后来为了区分文字版和图画版 ,后来文字版的桃符取了新的名字叫“楹联”。

在中国经典文化中,虽然古诗和对联有着相似之处,诗词歌赋流传至今有意义重大。

而对联能保存到如今也是十分难得,而且对联是最普及的一种,它是大众更为喜闻乐见的艺术,不得不说它在古典文学中有顽强的生命力。




自汉代以后,文学的发展形式与对联的特点是高度契合,在唐宋时期诸多大文豪的诗词力作也是与对联一样得到追捧,由于对联是家家户户对美好生活的祝愿,因此非常接地气,玩法简单有趣。

在古代人们从小读书就学习声律启蒙,比如楼对阁,户对窗,千山对万水,巨海对长江,都是有规律的。

这些知识几乎是每位读书人必备的技能。其实不一定都是文人墨客,民间只要读过书的人都会一点,因其普遍性,这个游戏就从贵族阶层普及到了民间。

对联的普遍性,还因为每逢新年,人们为了来年讨个吉祥,在门上一定要贴上对子才放心过年,这也是对联传承下来的一种方式。这种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,成为对联的大众化游戏。

对联就是这样作为雅俗共赏的文字游戏,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经典中,并不断地得到传承
这里是默认签名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上一篇:王阳明龙场悟道,和年轻时的一件“荒唐”事有很大关系

下一篇:告诉你一个“愚佬”的真实笑话故事

sitemap.txt | sitemap.xml | sitemap.html 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彩虹邦人脉系统 ( 皖ICP备2021012059号 )

GMT+8, 2024-4-20 00:44 , Processed in 0.195362 second(s), 46 queries 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