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一个深谙其道的“好人”

2022-3-9 19:59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1455| 评论: 0

作者: Judith(富书专栏作者)



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

我刚入职的时候,办公室每隔十天半个月就会来一个家长,三十五六岁,打扮精致穿着讲究的妈妈。

她从向老师询问孩子的问题开始,接着就会说到孩子在家的情况,然后就自然而然地说起自己的情况。她和聪聪爸爸离婚了,但没有告诉孩子,一直住在一个单元里,维持一个家庭的“完整”。

“聪聪爸爸也就是人在这里而已,懒得什么都不干,而且孩子的抚养费一分都不给。每天回来,我给孩子做什么买什么,他就吃什么。我自己弄孩子学习,还有工作,有时都不知道怎么办?”

每说到这些,不管哪个年纪稍大的同事在,都差不多到了“感叹她心眼好,活得不容易,安慰她为了孩子,不能放弃,外加看她掬一把眼泪”的时候了。

一个多学期过去,她抱怨的内容一直没有变,但再来的时候,同事们会像躲“祥林嫂”一样想办法离开。那时年轻的我很奇怪,身为“精算师”的聪聪妈妈妈,怎么让自己活得如此辛苦,让聪聪爸爸这样占便宜。

有一个同事F和先生都在毕业班,早来晚走,赶不上接送孩子的时间,就让公婆来同住。婆婆向她抱怨,早上孩子赖床不好好穿衣服,太累人了。

F就早半个小时叫孩子起床,把孩子打点好让孩子在沙发上看一会儿不书。婆婆又抱怨孩子书包太沉,孩子不自己背。婆婆本身腰腿都不好,F就买了拉杆书包,可以拉着走。

接着,婆婆抱怨孩子放学不回家,非要在小区里和同学疯跑,不上楼来,陪她玩太累。F教育孩子,放学快回家,别让奶奶累着,可孩子却说,是奶奶让爷爷拿着我书包先上楼,让我玩会儿。

几次过后,F和他老公也很无奈,怕累到好人,就在小区里找个托户接送孩子,让奶奶爷爷回自己家休息。结果没两个月,婆婆又给他们打来电话,说自己住着光两个老人大眼瞪小眼儿,更觉得哪里都是病不舒服,希望回来接送宝宝,看看孩子还是高兴。我同事彻底无语了。

下面,这个事情发生在我身上。有一个学生,在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,因为学习的问题总来找我倾诉。每次我都放下手里的活慢慢听她说,然后想尽办法劝她别难受,帮她想办法解决。

在其他科目老师向我反应她的问题时,我还会替她解释,让其他老师给她时间慢慢改变。后来她初中毕业,考上了本校的高中部,还是会来找我,基本上还是同样的问题。我也不再和以前那样积极回应了。






听到的事故带来的启示

那天在地铁上,听见一个五十来岁的妈妈向女儿诉说丈夫的不是:

你说你爸,就那么点劳保,平时我省得要命,都不够他去医院霍霍的。有点不舒服,其实就是点老年病,上岁数都那样,不用人说,就自己往医院跑。

拿回来一大袋子药,往桌子上一堆,天天看着,也不按时吃,过期了再去换一批。我也不敢说他,说他还不够跟我甩脸子,闹腾。闺女,回来你说说他。

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回头跟妈妈说:“我可不敢说我爸,我说你别看病去,他也该跟我闹了,上次说不买那个什么广告的降压仪,他就跟我喊:你不孝顺,你不听话,你不想让我好。我可不敢惹他……”

我想起了小时候,感冒发烧妈妈带我去看病,从医院回来的路上还咳嗽就问,妈妈,我都去看病了,怎么还不好?妈妈失笑说,以为医生给你看完病就好了,你不是得吃药吗,吃药病才能好啊。

呵呵,大概地铁上母女口中的爸爸就犯了我小时同样的错误。但是,小时的我是把看病和治病的关系混淆了,以为看病就等于治病,其实,“看病”只是诊断,“吃药”才是医治。

大人一定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说他去找医生未必是为了“医治”——可能是为了得到大夫的认同,你看,大夫给我开药了,也说我有****的毛病;或者为了显示特别自己很注意身体,一有了小症状就马上去就医;再或者是希望别人因为他的身体情况对他格外迁就等等别的原因。






“看病”和“吃药”的区别

如果把我的学生比做事生了病的人,把我比作医生,她一再来找我,其实并不是为了“治病”。我那些绞尽脑汁为她量身定做的可行性方案就好像是“药”,可气可叹的是,她一样也没有“吃”。

因为我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怎样看待我的问题上,我总是很紧张焦虑没有心思学习,所以我成绩才不好。这是我学生的心理状态。

虽然一年前我没有学过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,但事实上,我确实用了“产婆术”引导她认识到平时没有人会时刻注意她,把他人看得比自己重要,因此不用那样紧张别人的看法。

那为什么她不在我的建议下,改变自己的状态呢?

首先,她仅仅是希望得到我的认同。虽然表面上听取了我的建议,但我的建议不是她来找我的目的,她的目的是从我的认同中得到心理的满足。

一次我问她,为什么不去找现在的班主任说她的困扰,她回答:“我觉得你理解我。”正是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,让我开始明白她的本意。

其次,她害怕改变带来的变化。任何长大总是伴随着改变的痛楚,她把自己缩在一个套子里不愿尝试改变。

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,她把自己的焦虑当做是成绩不理想的理由,不是我学不好,是我心理状态不好,没有办法全力以赴去学。如果她改变自己的尝试也没有带来好的成绩,那么连这个理由都失去了。害怕改变后失去原来的借口,这是最深层的心理状态。

这样我们就不难懂得,有很多时候,别人向你抱怨甚至向你求教时,他们的目的未必是改变现状。其实只是希望得到你在舆论上的支持和对他做法的认同,也是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到了一个“不可改变”的理由。

从前那个学生家长,一个成功的精算师,不会算不清楚自己婚姻生活的得失,身边也不会没有亲人朋友帮她出各种各样可行的办法。但是,一年过去,她的生活没有任何的改变。她的“倾诉”和“抱怨”只为了证明:我确实为儿子做了很多牺牲,我确实为家庭做了很多;如此证明她是一个“好人”,从而在各种舆论关系中占有“制高点”的位置。

用一个教育者的眼光来看,勉强组合的家庭是不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的,但是那个妈妈害怕将生活改变,或者害怕担负孩子教育的全部责任,于是,用这样忍辱负重的方式并乐此不疲地向身边人诉说,以此证明自己已经非常努力,无能为力了。

如果她真的急于对改变自己和孩子的状态,就不会一次次来向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抱怨,博取几句“你真是太不容易了”“孩子还不好好学,真是他不懂事了”“真是,他爸爸怎么能这样不负责任,太辛苦你了”之类表示同情的话。作为妈妈,她也正好在孩子一直没有进步这个问题上,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开脱理由。

再说说同事的婆婆,她希望得到的是媳妇儿子的认同——认同她的不容易,而同事错误地接受了信息,认为是孩子的行为让老人难以接受,一直忙于解决具体的小问题。所以才会解决了这个问题,又蹦出那个问题,一个一个的连环误会,使得媳妇心生不满,自己找了托管解决孩子的接送。这下让两个老人彻底失去了“抱怨”的机会,更加失落。

从有一点苛刻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: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“好人”,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,在舆论道德上取得较高的位置,虽然不会带来什么具体利益,但是会带来很高的心理满足感。

这就是为什么,一方面他们会一再诉说自己的不容易;而另一方面你在向他们提一个相反的意见时,他们自己会找出一堆理由反驳说自己不可能这样做。并且宁愿继续“忍辱负重”地去接续原来让他们十分不满意的生活状态。






做一个深谙其道的“好人”

我说的这些,其实都是心理咨询师会遇到的来自求助者的“阻抗”。心理咨询师要破除其内心阻碍,帮助其自我长大。

但平时的聊天哪里有这样专业,找你抱怨的人不是来找你寻求自我长大地道路,你就真的没有必要那么认真的好为人师,急于替人家出主意想办法了。

那我们如何应对呢?

首先,你要明白“智子疑邻”的道理。“天雨墙坏”邻人说“不修,将有盗”,被认为有盗窃的意图,而自家儿子说了同样的话,就被认为盖世聪明。

在听到别人的抱怨时,要看清和他的亲疏关系。

如果是普通关系,顺水推舟,顺水人情,就当自是一个倾诉对象,听听而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;如果涉及到对别人的评论,笑一笑不评论,抱怨的人找不到被认同感,自然会另觅他处;

再或者“棱一点”地应对,女友抱怨BF不疼人,你只一句“他这么不好,你怎么不干脆离开他呢”,女友肯定翻着白眼想你怎么冷得不近人情。

而像那些你不得不去负责的人,比如孩子,学生,下属团队成员,理解过多反而是一种纵容;像咨询师一样,在建议的时候留作业,并且做数量上的测评,另对方改变是可以实现的。

如果是至亲关系呢。那只能说因人而异,看清本意,对症下药了。

比如那位同事,其实他只要明白老人的心理,常常当着孩子夸一夸老人“看奶奶爷爷为了你,这么辛苦,你一定要听话”,表彰一下老人在家中不可缺少的位置“奶奶爷爷太不容易,要是没有您们,我们自己可忙不过来”。

老人的“好人”心理自然就满足了,被“认同的愿望”也实现了,矛盾误会自然减少很多。

在听到别人抱怨不如意时,急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,出主意想办法是小孩子的行为;老人说“听话听音儿”,弄清对方意图再做对策,才是首选。



作者简介:Judith,富书专栏作者,本文发(ID:kolfrc),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,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《好好生活》,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
全局签名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上一篇:“善良”的你为什么过的不好?怎样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好人?

下一篇:孝顺是优点,但是不能代表人品的全部

sitemap.txt | sitemap.xml | sitemap.html 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彩虹邦人脉系统 ( 皖ICP备2021012059号 )

GMT+8, 2024-5-15 14:02 , Processed in 0.200655 second(s), 46 queries 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