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历史名人的10个故事。

2023-9-8 07:19| 发布者: uquzq787ze0887| 查看: 1739| 评论: 0

这里是默认签名
导语: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,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很多不平凡的人物值得我们去挖掘。以下是励志故事网边肖带来的中国历史名人10个故事。希望你喜欢!



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:
提到纸,人们会想到造纸术,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。今天我们故事中的主角是妇孺皆知的造纸术发明者蔡伦。这位大发明家来自东汉桂阳县耒阳郡,也就是湖南省衡阳市。
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,从小随父母在地里干活。他很聪明,也很讨人喜欢。工作时,他和父亲、哥哥一起努力工作,积累了零散的生产生活经验,学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。闲暇时,他仔细观察自然界万物的运行规律,用脑子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。十五岁时,蔡伦被选入宫,成为洛阳宫的太监。在皇宫里,他接触了更多的书籍,在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时学到了知识。他的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显露出来。接着,蔡伦得到了皇帝的赏识,被分配到掌管皇宫宫室的重要职位。就像这样, 蔡伦有机会对造纸进行了多次实践和研究。造纸术的发明并非一帆风顺。蔡伦在发明造纸术的过程中不知道遇到了多少挫折,但是这些挫折依然没有让他放弃。相反,他们鼓励他的战斗精神,继续大胆尝试在发展造纸的实践中加入其他原料。终于,他成功了!
如果蔡伦没有坚持尝试和创新,而是固守原有的拙劣造纸技术,没有尝试和改进造纸的原料,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可能会改写成三大发明。
蔡伦虽然没有后代,但他留给后人的宝藏是无穷无尽的。他发明的造纸术使纸质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。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,他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思考,他对研究和发明的热情和尝试,他对挫折的不屈不挠和不屈不挠,都是一个发明家必备的品质,这使他在人类发明的历史长河中像星星一样闪耀。
作为未来祖国的栋梁,我们要学习蔡伦热爱观察生活、勇于创新的精神,努力成为新世纪的主人,肩负起为国家和人类文明做贡献的责任。
中国历史名人故事2:
范仲淹的母亲谢一生坎坷,吃了很多苦,受了太多苦,所以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。谢的上进心跟一样,小心翼翼地教子;范仲淹利用颜回的自律,发了大财。在古代,我的母亲和继父给范仲淹讲了所有关于努力学习和学习成功的故事。
范仲淹心里明白,要想做大事,就必须严于律己,自觉吃苦,自强不息。
在礼泉寺读书的时候,继父家里就已经很困难了,钟言心知肚明。每次他离开家去寺庙,他的母亲总是建议他多带些食物和米饭。他一方面担心儿子吃不饱,累,一方面又怕给寺主增加负担。但范仲淹每次都带的不多,带的次数也少得惊人。妈妈唠叨的时候,钟燕总是很自信地说:“我懂的多。”
刚到寺庙的时候,我把五谷杂粮交给厨房给我做,伴随着寺庙的钟声和僧人一起吃饭。但范仲淹从早到晚专心读书思考,常常对钟声充耳不闻,忘了吃饭,等他再去做饭时,已经来不及了。看到范仲淹学习如此不眠不休,好心的和尚或小和尚主动提出给他带饭。钟岩非常抱歉,给别人造成了麻烦。
为了看书方便,他准备了一个小锅和炉子,自己做饭。按照他既定的想法,范仲淹每天晚上都要量米加水,在小炉子里点燃自己捡的柴火,煮米粥。一边看书,一边继续用柴火熬粥。一锅米粥煮好了,已经过了半夜,他就穿着衣服睡觉了。第二天一早起来,锅里的米粥都凉了,已经凝固成了一个圆圆的整体。他拿出一把刀,在凝固的粥块上画了一个十字,整锅粥被分成了四块。早上吃两片,晚上吃两片,一天两餐。这就是“划船粥”。我应该用什么蔬菜配餐?蔬菜在寺庙周围的山里。坡埂、沟埂,自然生长着野韭菜、野葱、野蒜、野芹菜,以及苋菜、 苦菜、荠菜、蒲公英、王不留行、艾草等可食用的野菜。白天去山洞学习的时候,我拔好几种野菜。吃的时候,把十几根野韭菜,或野葱,或野蒜切成细粉,加少许盐拌匀,一顿饭就做好了。
这就是“破马蹄”,马蹄,韭菜,葱,蒜切碎。简单轻巧,省时省力省钱,可谓是范仲淹的创造!范仲淹在礼泉寺学习三年后,基本上过着清苦自律的生活。随着范仲淹的辉煌成就在北宋历史舞台上的展现,“划粥破枷锁”成为专指范仲淹青年时期刻苦读书的一首习语。
中国历史名人故事3:
选人用人要坚持诚信原则。
春秋时期,齐桓公任用管仲改变了齐国落后的面貌,使富国强兵一举成为“春秋五霸”之首。齐桓公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,但齐桓公对如何选拔人才并没有不明确的标准。
一天,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厩,查看养马的情况。他一看到养马人,就关切地问:“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?”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。其实马主们心里很清楚:一年365天,割草备料,饮水遛马,调鞍调缰,捉马驹钉马,掏粪清栅栏,没有一件事是轻松的!看到养马人还在犹豫,管仲代表养马人回答:“我以前养过马。在我看来,最难的是安排一个拴马的栅栏。为什么?因为编栅栏的时候,多余的木头往往是弯的,直的。如果你希望选用的木材使用顺畅,布置的栅栏整齐美观耐用, 选择初始材料非常重要,尤其是在铺设第一根桩时。如果第一堆是用曲木铺的,那么你就要把曲木用到最后。如果像这样的曲木后面跟着曲木,那么直木就很难派上用场了。相反,如果一开始就选择直木,那么接下来就是直木,曲木就没用了。其实选人才和击剑选材料的原理是一样的。国家在一开始选拔责任重大的人才时,一定要慎重行事,从一开始就要把握好诚信的标准,这样以后才能按照这样的标准选拔人才。"
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这番话,深为钦佩,决定以正直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,并代代相传。
中国历史名人故事4:
1746年,郑板桥就山东潍县知府。这一天,他正坐在法庭上宣读公文,有人敲锣打鼓表示不满。郑板桥告诉主任把鼓手带到班上来。鼓手是个哑巴,跪在地上提出控诉。
郑板桥仔细看了看,了解了情况。哑巴以前是可以说话的,但是五岁的时候生病了,嗓子哑了,但是耳朵很好使。阿呆有一个兄弟姐妹。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后,他留下了一大笔财产。他的兄弟想把这笔财富据为己有,于是他无情地把哑巴赶出了家门。由于哑巴的哥哥拒不承认自己是弟弟,苦于证据不足,前任县令对哑巴的控诉不予理睬。哑巴每次去衙门告状,都被工作人员赶出来。
郑板桥接受了这个案子,并立即把哑巴弟弟叫到法庭上。哑巴哥哥还是像以前一样说,哑巴不是父母的亲生骨肉,是父母从外面捡来的野孩子。哑巴父母都去世了,也没人作证。郑板桥知道,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,哑巴哥哥不会认出他,所以他不得不宣布他将离开法庭,改天再试。
郑板桥略一思索,就有了一个办法。哑巴哥哥走后,拦住哑巴,对他说:“从今天起,你就守在哥哥的门前。你一见他出去,就上去狠狠揍他一顿。”
哑巴眨了眨眼,疑惑地看着郑板桥,摇了摇头,意思是他不敢这么做。
郑板桥说:“你不用担心,就照我说的做。如果出了问题,这位官员会替你做决定。”哑巴只是点点头就走了。
哑巴按照郑板桥的方法做了。他站在哥哥家门前,看见他出来,就拿着木棍冲上去打死他。接下来几天又打了我哥一顿。旧伤未愈,又添新伤。哑巴哥哥被打得不敢出门,只好来县衙告状:“哑巴哥哥不尊重礼仪,多次打哥哥。”
郑板桥把哑巴叫到法庭后,开始审理这个案件。郑板桥问哑巴哥哥:“哑巴伤害别人是大罪。这位官员一定会为你主持正义,还你安宁。但是按照我大清律,如果打你的人是外人,只按一般打架处罚;如果他是兄弟,就必须严惩。请问哑巴是你亲弟弟吗?”
哑巴哥哥不知道这是个骗局。他只想尽快严惩哑巴,不让他再挨打。他盯着哑巴说:“他是我哥哥。”
哑巴哥哥说着看着郑板桥,等待他的判决。不料,郑板桥厉声喝道:“你既然是自己的亲弟弟,为什么不把父母留下的家产分一半给他?”?分明是有意垄断!"
“这个...这……”哑哥傻了眼,意识到自己掉进了县令设下的陷阱。郑板桥立即派人护送他们回家,清点他们的财富,并平均分配。哑巴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一份。
中国历史名人故事5:
有一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,满桌都是山珍海味,但王安石只对那盘鹿肉感兴趣,频频伸手,几乎一个人就把它消灭了。朋友来王安石家做客后,和王安石夫人聊天,说王公太偏食,只爱吃鹿肉。王夫人问:这盘鹿肉在哪边?朋友说放在太子头上,王夫人说,就这样。下次,你请客。你放一盘芥末在他面前,看他吃什么。
其实王安石并没有什么偏食,只是把筷子伸向了离他最近的那道菜。如果以偏食来判断王安石的爱好,准确吗?宋仁宗曾经这样评价王安石,他错了。
一天,宋仁宗突然说他要邀请大家去钓鱼,这让展颜笑了。
王安石也随大流,和大家一起来到现场,但他似乎对宋仁宗特意安排的这场娱乐活动毫无兴趣,独自坐在那里,蹙着眉头。
王安石可能有吃瓜子的习惯。他一只手拿着食物,另一只手抓着盘子。他把盘子里的御玉豆一颗一颗送到嘴里,一颗一颗送进去,一口一口咬下去,心不在焉地把满满一盘盘豆子吃光。远处,有一双眼睛在瞄准它。那是宋仁宗。所有的大臣都称赞王安石是一个有能力的大臣,宋仁宗听得太多了。他想起要用王安石,于是把王安石从地方调到中央,安排在他身边,观察他的言行。也许在宋仁宗看来,工作时间往往很难看出部长的气质,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更靠谱,所以他组织了这次钓鱼活动。
这一次,宋仁宗没有看中王安石。不是因为王安石心思缜密,不善交际,而是因为那盘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。看着王安石吃完这盘豆子,宋仁宗做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送他前程的判断:王安石是个百分之百的汉奸。
盘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诱饵。宋仁宗认为,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,误吃了一颗,是可以理解的;错嚼两三个无可厚非,但这不就说明鱼饵都吃完了吗?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?这次钓鱼活动之后,宋仁宗把王安石吊了起来。王安石从当地带来的《万言书》被宋仁宗高高挂起。
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?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。三岁看老,辞掉工作决定生死,一滴水见阳光...我们都自称是识人高手,从一个细节就能鉴别出别人的好坏和忠诚。然而,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是人。指望一眼看人有多容易?大多数人会低估人的素质,反过来看人的气质。人生难定事到临头,一时半会儿怎么决定?
中国历史名人故事6:
孔子的故事:逆境中认识颜回
孔子带领弟子环游世界的时候,有一段时间处境非常悲惨。
有一次,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被困在陈的旷野里,他们吃光了所有的食物,连续七天没有吃东西,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。
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父,不惜拉下脸来求情。他跑来跑去,找到了一些粮食和大米,于是他赶紧收集柴火生火做饭。饭快煮好的时候,锅里飘出的香味让孔子神清气爽,忍不住抬头一看。正巧,他看见颜回用手抓了一把米,往嘴里塞。
不久,饭做好了,颜回先端来一碗,恭恭敬敬地献给孔子。
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吃,坐起来说:“刚才我在睡梦中看见父亲了。如果这顿饭干净,我想先作为对他老人家的纪念。”
颜回赶紧说:“不行不行,这饭不干净。刚才做饭的时候,一些烟尘掉进了锅里。把沾了烟尘的饭扔掉太可惜了,我就抓起来吃了。”
孔子听说自己错怪了颜回,很震惊,很内疚。这才知道“颜回偷菜”的真相,他很感慨。
孔子立刻把他的弟子叫到身边说:“信的人有眼睛,但他们的眼睛还是不可信;靠的人有心,心还是不足。弟子谨记,识人不易!"
从此,孔子更加信任颜回。
中国历史名人故事7:
《庄子》的故事:有用与无用
庄子走在山间,看到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,但有几个伐木工人坐在树下休息,并没有把树砍倒。庄子问:“前面有一棵大树。为什么不砍了它?”
“大是大,但没用。”伐木工说:“歪了,不适合当柱子,也不适合做家具。”
庄子叹道:“此树因形不佳,可享其年!”
下山后,庄子去拜访一位住在山脚下的朋友。朋友看到庄子很高兴,就让男孩杀了一只鹅招待庄子。男孩问:“两只鹅,一只会叫,一只不会,应该杀哪只?”
主持人说:“能叫就留着房子。如果你不能尖叫,那就没用了。杀了它就是了。”
一天后,庄子的学生疑惑地问庄子这两件事:“我昨天在森林里看到的那棵大树,因为形状不好,所以能够享受盛年。现在,它的主人的鹅因为不会叫而被宰杀了。你想选哪一个,老师?”
庄子笑曰:“我必在有用与无用之间。”有用与无用之间,看似与道相似,实则不然,必然有联系。如果真的能顺应自然,去外面的世界旅行,就不会这样了。
既不被表扬也不被批评,在回应时代时显得像龙或弯得像蛇,随时代而变,不愿意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受到限制;与世界打交道时进或退,与自然和谐相处,在万物之根自由徜徉;主宰一切,不被外物奴役,所以不会有束缚!这是神农黄帝治天下的规矩!
“至于所有事情的暧昧关系,人类的习惯不是这样的。哪里有收敛,哪里就有分离,哪里有成功,哪里就有伤害,哪里就有尖锐,哪里就有挫伤,哪里就有尊严,哪里就有排斥,哪里就有作为,哪里就有不足,哪里就有有才能的人会被算计,哪里就有无良的人会被欺负,怎么能偏执于任何一方呢?伤心!同学们要记住,只有顺应自然才是理想的境界!”
中国历史名人故事8:
项羽
滚滚乌江死于东方,汇成一段历史。公元前202年,一头狮子倒在这里,汉朝抬起骄傲的脚步,一路狂奔。
人杰地灵鬼杰,一腔热血久久难慰;拔山胜世,一首劲的歌,把所有的悲伤都表达了出来。过去的霸王不英雄,本该东山再起。有什么意义?
项羽拔山励志的力量,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都是没有的。他勇敢善战,叱咤风云,显赫一时。他在打败秦军、推翻秦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。这样的英雄在政治上是极其幼稚的。推翻秦朝统治后,目光短浅,战略错误,试图恢复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贵族政治,烧杀破坏,甚至失去民心,最终全军覆没。
对比刘邦和项羽的形象,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野心勃勃,而刘邦年轻时却是个饕餮之徒。起义后,项羽勇猛善战,身先士卒,不顾自身生死,甚至有破釜沉舟的勇气,而刘邦却是个懦夫,是个极端个人主义者,为了自己拼命逃跑,与六亲不认,三次把孩子推出车外。霸王项羽,真的很让人难忘。他一生都是英雄,他敢做敢当。这是一个真正的男人,充满了钢铁般的英气。“力大拔山”是何等的豪迈!真是天下英雄,惊天地泣鬼神,日月无光。主人公生命的最后,没有选择逃避,而是从容自杀。
中国历史名人故事9:
司马迁
纵观中国历史,自古就有不怕死的文人,却鲜有为了理想而忍受世界毁灭的英雄。
司马迁是稀稀星星中最耀眼的一颗。他实现了精神和工作的双重完美与身体的残疾。他从古代变到现代,成家立业,以一个学者的良心写出了一部伟大的著作,包括历史的傲慢与偏见,光荣与梦想,从此引领中国文化。
司马迁(前145年——不可考)夏阳(今陕西韩城南)人,人称龙门(今山西河津)。西汉历史学家和散文家。司马谈的儿子任太史令,因保卫李陵战败投降而入狱,后担任刺史。精力充沛地继续完成《史记》,被后世佛陀称为石前、太史公、历史之父。
司马迁早年师从孔安国、董仲舒,四处漫游,了解风俗,收集谣言。作为一名初诊医生,他在西南部服役。元丰三年(前108年),任太史令,承父业,撰史。他以“究天人关系,通古今之变,成家言”的史学知识,创造了中国第一部传记和通史史籍(原名《太史公书》)。它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,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开国元年的三千多年历史。是“二十五史”之首,被鲁迅誉为“史家绝唱,离骚无韵”。
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0:
孟田,发明毛笔的将军。
相传毛笔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蒙恬发明的。
公元前223年,蒙恬领兵与楚国作战。为了让秦王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,蒙恬定期把情况交给他。
那时候的蒙恬,纸还没有发明,笔还没有完全成型。人们把竹签蘸上墨水,在丝绸上写字。这种“笔”叫做“余”。“于”又硬又不方便。蒙恬之前就有改造“宇”的想法。现在,这种欲望越来越强烈。
在战斗间隙,蒙恬喜欢去野外打猎。一天,他打了几只野兔回营地。因为有许多兔子,它在他手里很重。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着,鲜血在地上拖出曲折的痕迹。蒙恬一看,不禁动容:“用兔子尾巴写,不要用余,不是更好吗?”
回到营房后,他立即割下一只兔子的尾巴,放在竹筒上,试着用它写字。但兔毛有光泽,不吸墨,写在绢布上的字断断续续,走样。蒙恬试了几次,还是不行,一根丝都浪费了。一怒之下,他把“兔毛”扔到了门前的一个岩石坑里。
这一天,他走出营房,想呼吸点新鲜空气。不经意间,他在岩石坑里发现了自己扔掉的“兔毛”。蒙恬捡起来,用手指捏了捏,发现兔毛湿了,颜色变得更白了。他心中一动,立刻跑回营房,蘸了蘸墨水。这时,兔子的尾巴变得非常“听话”,吸足了墨水,写字非常流畅,字体显得圆润。原来,岩坑里的水含有钙质,兔毛被碱水浸泡后变软了。
因为这个玉是用竹筒和兔毛做成的,所以蒙恬在“玉”字前加了一个“竹”字头,称之为“笔”。
想想看:发明来自创意和灵感。只要坚持观察,思考,想象,就会有所收获。只要你坚持这个好习惯,一切皆有可能。
这里是默认签名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上一篇:二十岁名扬天下、位极人臣: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

下一篇:古人10则小故事,有理有趣,有深意!

sitemap.txt | sitemap.xml | sitemap.html 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彩虹邦人脉系统 ( 皖ICP备2021012059号 )

GMT+8, 2024-4-29 00:39 , Processed in 0.204412 second(s), 52 queries 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