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最全的帝王排序及对中国的贡献,没有之一

2023-10-5 13:59| 发布者: udbpeam9xaiabm| 查看: 1872| 评论: 0

这里是默认签名
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,从秦始皇嬴政开始到宣统帝溥仪,中国大地上一共出现了四百九十四位皇帝。他们,有的开创了中国的盛世局面,有的使民族陷入危亡之境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变迁,同时也了解各位皇帝在位期间的卓越政绩或不舞之鹤。
秦朝(公元前221年-公元前207年)
秦始皇嬴政,公元前246年-公元前210年在位;统一了中国,制定并推行了许多政治和法律制度,其中最著名的是修筑万里长城和建造兵马俑。
秦二世胡亥,公元前210年-公元前207年在位;在位期间昏庸之至,成功的将一条条昏令陆续下达到帝国的各个角落,将秦始皇打造的大秦帝国仅仅三年就终结了,要说胡亥的本事还是有的,仅用三年就毁掉了大秦五百六十年的基业
西汉(公元前202年-公元9年)
汉高帝刘邦,公元前206年-公元前195年在位;



推行“田制”,即按照人口数分配土地,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。这一制度使得土地更加公平地分配给了农民,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,重视文化建设,推崇儒家思想,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文化人才,为汉朝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,重视人民生活,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,如减轻赋税、免除苛捐杂税、发放粮食等,使得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
汉惠帝刘盈,公元前195年-公元前188年在位;



为政宽仁,在位期间,制定和推行了有利于西汉社会稳定、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措施。在经济方面,继续推行与民休息政策。在思想文化方面,先后以萧何曹参为相,尊崇黄老之学,重因循而少改作。刘盈还废除了“挟书律”,使得思想文化的发展摆脱了限制,各种学说和思想也逐渐活跃,受到压抑的儒家思想重新开始传播,为以后汉武帝的“独尊儒术”奠定了基础。在外交上,继续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,维系与南越关系,立东越摇为东海王
汉文帝刘恒,公元前180年-公元前157年在位;



绝对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帝王,因为他上承汉高帝时代的战火纷飞,下启汉武雄风的辉煌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,采取了多种措施,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生产利益。他还兴修疏浚河渠,加强水利工程建设,改善了灌溉条件、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,此外,实行世袭制度,重用人才,推崇治学思想。注重对于祖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,并高度重视遗产文化的保存和发掘。他采取多种举措,举办学校和施行科举制度,为后来士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。还以联邦政策维持边境和平,促进了国际贸易,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。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伟大人物。他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,实现了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繁荣,为后代人民的幸福深深奠定了基础
汉景帝刘启,公元前157年-公元前142年在位;



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与民休息,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,轻徭薄赋政策。田租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,此后成为汉朝定制。为加强中央集权,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藩。景帝前三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。其后又令诸侯王不得治民,王国官吏由皇帝任免,损黜其官制。后世史家将其和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。
汉武帝刘彻,公元前141年-公元前87年在位;



七岁被立为皇太子,十六岁继承皇位,在位五十四年,功业甚多:对内,为加强中央集权,颁行推恩令,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,严格禁止诸侯王参与政事;不拘一格录用人才,提拔有才能的士人为侍从,以备顾问;设十三州刺史部,加强对郡国的控制;;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,;实行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,。对外;并且打通了西域,第一次对西域有了名义上的统治;远征漠北,横荡匈奴,大展国威。并且积极发展文化艺术,如敦煌壁画和汉赋的盛行。
汉昭帝刘弗陵,公元前87年-公元前74年在位;



年幼登基,却政治才干突出。依靠重臣,处理宗室、外戚叛乱。重用杨敞、霍光,稳固朝局。最后发展经济,天下中兴因为父亲的名声太大,自己的政绩被淹没了
汉宣帝刘询,公元前74年-公元前49年在位;



对内,致力于整顿吏治,强化皇权,任用熟悉法令政策的文法吏,以刑名考核臣下;设置治书侍御史和廷尉平,审核量刑轻重;废除一些苛法,维护法律正常行使;招抚流亡,假民公田,设置常平仓,蠲免和削减租赋,以此安定民生,恢复生产;公元前51年下诏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异同,亲自称制临决。对外,因匈奴内乱,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,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;设置西域都护,政令自此颁于西域,有利于发展西域生产和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、文化交流。
汉元帝刘奭,公元前49年-公元前33年在位;



多才艺,善史书,通音律,少好儒术,为人柔懦 。在位期间,因为宠信宦官,导致皇权式微,朝政混乱不堪,西汉由此走向衰落。
汉成帝刘骜,公元前33年-公元前7年在位;



爱读经书,喜欢文辞,宽博谨慎。公元前47年四月册立为太子。公元前33年即位,沉湎酒色,荒于政事,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和铁官徒起义。同时任由外戚专政,朝廷大政为太后王政君一族把持,埋下了王莽篡汉的祸根。
汉哀帝刘欣,公元前7年-公元前1年在位;



3岁为王21岁登基27岁崩,在位期间努力和尝试政治改革,都以失败该种。著名的黄巾起义就是他在位期间发生的。却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改革和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,他的统治对后来的政治改革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,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汉平帝刘衎,公元前1年-公元5年在位;汉平帝继位时,年仅九岁,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,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,百官聚于朝廷东厅以听取王莽的指示。
孺子刘婴,公元6年-公元8年在位;刘婴在位期间,非常注重整顿国家政治秩序,努力改善民生,他还大力推崇文化教育,选拔贤能之士进入朝廷,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。在外交方面,刘婴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,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。他加强了与匈奴的联系,稳定了与西域诸国的关系,使西汉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。同时,他还积极发展与朝鲜、日本等国家的贸易往来,推动了西汉对外贸易的发展。
新帝王莽,公元9年-公元23年在位;



进行了托古改制,下令变法。王莽将全国土地改为“王田”,限制个人占有数量;奴婢改称“私属”,均禁止买卖;各家超出土地规定的,要把地分给九族或邻里;无田的人家按照一夫百亩的标准受田;违抗不遵者流放远裔。次年,王莽又下诏推行五均六筦,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,增加国家税收,并由国家经营盐、铁、酒、铸钱、五均赊贷等五业,不许私人经营。恢复五等爵,经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等。
东汉(公元25年-公元220年)
汉光武帝刘秀,公元25-公元57年在位;



起兵反抗王莽,建立东汉,重新统一全国,开创“光武中兴”。
汉明帝刘庄,公元57年-公元75年在位;



开创明章之治;反击北匈奴,复置西域都护,恢复对西域的控制(命窦固带兵征伐,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,首次将佛教引进中国。)
汉章帝刘炟,公元75年-公元88年在位;



“明章之治”,励精图治,注重农桑;发明“章草”字体其统治与汉明帝统治时期合称“明章之治”。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,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。
汉和帝刘肇,公元88年-公元105年在位;



诛灭窦氏戚族,开创“永元之隆” ;击溃北匈奴,复置西域都护(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,永元四年,刘肇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,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,时人称之为“永元之隆”)
汉殇帝刘隆,公元105年-公元106年在位;



养于民间,登基时离出生刚满百天,是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,一岁时夭折,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,谥号孝殇皇帝。
汉安帝刘祜,公元106年-公元125年在位;



平定西域、击破北匈奴、降伏车师、高句丽、蔡伦造纸。(13岁即位,政权掌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,建光元年(121年),邓太后去世,开始亲政)
汉顺帝刘保,公元125年-公元144年在位;



汉顺帝的统治时期并没有太多政治创新和深远的改革,他主要遵循了前任汉安帝的政策和路线。因此,在中国历史中,他的政绩相对较为平庸。但作为一位相对和平稳定的皇帝,他为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一些努力。
汉冲帝刘炳,公元144年-公元145年在位;



外戚梁氏把持朝政,梁妠的哥哥大将军梁冀飞扬跋扈,朝廷腐败,民不聊生。
汉冲帝刘缵,公元145年-公元146年在位;



在位期间非常短暂,仅为帝位的傀儡。他登基的时候只有一岁,实际的权力在他的母亲和其他宦官的掌控之下。
汉桓帝刘志,公元146年-公元167年在位;



桓帝时期相对较为平静,国内没有发生太多重大政治事件。他注重节俭治国,努力贯彻汉光武帝的政策。他依靠忠诚的官员和外戚家族的支持来维稳朝廷。然而,由于他在位时年幼,实权主要被皇太后和宦官把持,导致政治腐败,权臣专权等问题逐渐加剧。桓帝去世后,由于继任者的问题,东汉朝开始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,标志着东汉末年的衰败。
汉灵帝刘宏,公元167年-公元189年在位;



他在7岁时即位,实际上一直在权臣与宦官的控制下。由于他年幼无法亲政,政务大多由皇后和权臣掌控。在灵帝统治期间,政府的腐败与宦官的势力日益膨胀,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衰落。此时,外戚家族的势力也逐渐增强。汉灵帝统治时期,黄巾起义爆发,整个国家陷入混乱。他的统治无力解决内外的问题,导致东汉王朝的衰败进一步加剧。
汉少帝刘辩,公元189年4月-9月在位;



是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,在位期间,朝政混乱,国家内外面临多重危机。灵帝时期的腐败和政治不稳定,黄巾起义,外族入侵等问题都在这一时期凸显。
汉献帝刘协,公元189年-公元220年在位;



在位期间实际上没有发挥实际的政治权力,因为权力被曹操所掌控。他被迫签署让曹操掌握大权的诏书,决策基本上是由曹操代为作出。公元220年,刘协去世,标志着东汉王朝的正式垮台。随后,魏国的曹丕废黜刘协的后嗣,宣布建立魏国,结束了东汉朝的历史。
三国(公元220年-公元280年)
三国·魏(公元220年-公元265年)
魏文帝曹丕,公元220年-公元226年在位;



曹操之子,代汉称帝,文帝丕,220-226年在位。曹丕文治武功与其父曹操、弟曹植合称”三曹“,在位期间修订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类百科全书《皇览》
魏明帝曹叡,公元226年-公元239年在位;魏文帝的继任者。作为魏文帝的继承人,曹叡继续推动魏国的政治和经济改革。他采纳了一些官员的建议,减轻了农民和百姓的赋税负担,改善了社会的稳定。文化发展,尊崇儒术,推崇文学和艺术。他广收才士,重用文人,对于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给予了支持。在外交方面,曹叡采取了一些灵活的策略,与其他国家保持着一定的和平关系,以稳固魏国的地位。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巩固国内外的统治和领土。
魏齐王曹芳,公元239年-公元254年在位;统治实际上被权臣司马氏家族所控制,司马家族以曹芳为傀儡,掌握了实际的政权。在曹芳的统治时期,魏国逐渐衰落,政治腐败严重。司马氏家族内部也发生了权力斗争,导致政治更加动荡不安。
魏高贵乡公曹髦,公元254年-公元260年在位;由于年幼无法亲政,曹髦的叔父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了实际的政权。然而,在司马家族的影响下,曹髦的统治时期魏国的政治权力逐渐集中在司马一族手中。
魏元帝曹奂,公元260年-公元265年在位;曹奂的统治期间魏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都相当困难。他的父亲曹芳和叔父曹髦在位期间,魏国已经逐渐走向衰落,同时受到了外来势力的威胁,如蜀汉的刘备和吴国的孙权。公元249年,权臣司马懿篡夺了皇位,建立了晋朝,终结了魏国的统治。曹奂被封为魏王,过着平凡的生活直到去世。
三国·蜀(公元221年-公元263年)
蜀汉昭烈帝刘备,公元221年-公元223年在位;



公元221年建立了蜀汉,自称为汉朝皇帝,国号为蜀。尽管刘备的统治时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战乱,但他仍然以其高尚的品德、善政和文治武功为后世所称颂。他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重用,以及土地政策和社会福利的改善。
蜀汉后主刘禅,公元223年-公元263年在位;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。他在位期间由于年幼和无能,蜀汉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内外压力。由于刘备逝世时仍年幼,刘禅继位时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君主,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其他大臣和将领手中。魏国的曹魏和东吴的孙吴对蜀汉发起了多次侵略,加剧了蜀汉的衰落。刘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缺乏才干和决断力,导致数次败仗和领土的逐渐失去。他的统治时期也充满了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。公元263年,蜀汉最后的丞相诸葛亮逝世后,蜀汉的政权进一步动摇。最终,公元263年,蜀汉被曹魏吞并,刘禅被俘并被封为平阳王,过着平凡的生活直到去世。
三国·吴(公元229年-公元280年)
吴大帝孙权,公元222年-公元252年在位;



孙吴奠基人之一,在父兄的基础上创立东吴,229年称帝,前后统治江东地区52年,三国时期之首。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盟击败曹操,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。曹操曾评价其:”生子当如孙仲谋“。
吴会稽王孙亮,公元252年-公元258年在位;9岁继位,252-258年在位,后被宗室权臣孙綝废黜。
吴景帝孙休,公元258年-公元264年在位;杀孙綝夺回君权,258-264年在位。崇尚文化,设国学、立五经,武功则无建树。
吴乌程侯孙浩,公元264年-公元280年在位;生性多疑且残暴,爱酷刑,笃信迷信,但又有才气,善吟诗。是吴国的一位重要将领,孙浩是孙权的族弟,他在征伐中立下了许多战功,被赋予了重要的职位和封爵。然而,孙浩的一生并不长久。在公元258年,孙浩因涉嫌谋反被孙权所杀。这是吴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。孙浩的丧命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动乱,孙权的继任者孙亮被迫禅位给魏国。吴国最终被魏国所灭,结束了吴国的历史。
西晋(公元265年-公元316年)
晋武帝司马炎,公元265年-公元290年在位;东晋朝的开国皇帝,也是西晋王朝的建立者,将都城迁至建康(今南京),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、军事和经济改革,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,积极推行节俭政策,减轻百姓负担,重视农业、工商业的发展,为东晋的繁荣打下了基础。重视士人和文化的发展,提倡文学艺术,鼓励学问和教育,吸引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人士进入朝廷。
晋惠帝司马衷,公元290年-公元306年在位;在位17年,惠帝智商偏低,基本属于弱智儿,大权由“丑后”贾南风把持,以至于引发“八王之乱”致使惠帝受尽屈辱,而八王之乱又直接导致著名的“五胡乱华”造成我华夏民族最大的危机(为东海王司马越鸩杀)
晋怀帝司马炽,公元306年-公元312年在位;晋怀帝的统治时期标志着晋朝的彻底崩溃,使得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各个政权相继兴起,结束了晋朝的历史。
晋愍帝司马邺,公元313年-公元316年在位;在位时间短暂且年幼,晋愍帝无法有效治理国家。公元325年,他在任期内被废黜,随后在东晋朝廷被流放到江南,不久后去世。晋愍帝的统治时期标志着晋朝政权的衰落和内部纷争的加剧,加速了晋朝的瓦解和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到来。
东晋(公元317年-公元420年)
晋元帝司马睿,公元317年-公元322年在位;



在位期间东晋面临着北方胡族的威胁和内部的政治纷争。司马睿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,以加强国家的防御能力和统治机构的效率。此外,他还注重儒家的文化传统,提倡文教事业的发展,推动社会稳定和人才的培养,为后来东晋以至南朝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
晋明帝司马绍,公元322年-公元325年在位;



在位期间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统治能力,而是由于幼年继位,权力基本上由其母亲和宦官集团掌握。肃宗统治时期,东晋内外矛盾激化,政治腐败,社会秩序混乱。他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。
晋成帝司马衍,公元325年-公元342年在位;



统治期间,东晋面临着许多内外的困扰和政治纷争。由于他昏庸无能,对政务毫无兴趣,政权实际上由宦官和权臣掌握。
晋康帝司马岳,公元342年-公元344年在位;在位期间面临着许多政治纷争和军事挑战,包括边境的战乱和政权内部的权力争夺。尽管康帝的统治时期动荡不安,但他仍然致力于改革政治和加强中央集权。他试图减少豪门家族的势力,加强皇室的权威。
晋穆帝司马聃,公元344年-公元361年在位;



在位期间面临了内外的各种挑战和困难,包括军事威胁、政治纷争和社会动荡。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,穆帝司马聃积极支持佛教教团,推动佛教在东晋社会的发展,对佛教的兴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晋哀帝司马丕,公元361年-公元365年在位;



在位的时间非常短暂,仅为几个月。哀帝的统治时期,东晋面临着内外的危机,包括军事威胁、政治纷争和社会动荡。他缺乏有效的统治手段,未能应对这些挑战。
晋废帝司马奕,公元365年-公元371年在位;



废帝统治时期,政局动荡不安,国家受到内乱和外患的困扰。代表司马奕政权权力的废帝渐渐被权臣所操控,他较少参与政务,权力基本上掌握在其他有实力的官员和王室中。
晋简文帝司马昱,公元371年-公元372年在位;他的统治时期是东晋朝最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,被认为是晋朝文化的巅峰时期之一。简文帝致力于国内的改革和修复,尤其关注百姓的福利和社会稳定。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,包括减免赋税、助农潦倒等,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。在外交方面,简文帝与北方的北魏朝建立了一定的友好关系,通过外交手段保持了相对的和平。
东晋孝武帝司马曜,公元372年-公元396年在位;



他的统治时间非常短暂,仅为数个月。孝武帝的统治时期,东晋朝廷面临着严重的政治腐败和内外压力,使得国家格局更加不稳定。
晋安帝司马德宗,公元396年-公元418年在位;智力低下,不能辨别冬天和夏天。即位后有叔叔司马道子和他的儿子司马元显执掌朝政。但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都是无能之辈,父子二人争权。导致了大将王恭等人的叛乱
晋恭帝司马德文,公元418年-公元420年在位;被迫禅位于刘裕。刘裕登基为“宋武帝”,废司马德文为零陵郡王。同年九月刘裕派人杀死司马德文。
南朝(公元420年-公元589年)
南朝·宋(公元420年-公元479年)
宋武帝刘裕,公元420年-422年在位;
宋少帝刘义符,公元422年-公元424年在位;
宋文帝刘义隆,公元424年-公元453年在位;
宋孝武帝刘骏,公元453年-公元464年在位;
宋前废帝刘子业,公元464年-公元465年在位;
宋明帝刘彧,公元465年-公元472年在位;
宋后废帝刘昱,公元472年-公元477年在位;
宋顺帝刘准,公元477年-公元479年在位;
南朝·齐(公元479年-公元502年)
齐高帝萧道成,公元479年-公元482年在位;
齐武帝萧赜,公元482年-公元493年在位;
齐郁林王萧昭业,公元493年-公元494年在位;
齐海陵王萧昭文,公元494年7月-10月在位;
齐明帝萧鸾,公元494年-公元498年在位;
齐东昏侯萧宝卷,公元498年-公元501年在位;
齐和帝萧宝融,公元501年-公元502年在位;
南朝·梁(公元502年-公元557年)
梁武帝萧衍,公元502年-公元549年在位;
梁简文帝萧纲,公元549年-公元551年在位;
梁元帝萧绎,公元552年-公元554年在位;
梁敬帝萧方智,公元555年-公元557年在位;
南朝·陈(公元557年-公元589年)
陈武帝陈霸先,公元557年-公元559年在位;
陈文帝陈蒨,公元559年-公元566年在位;
陈废帝陈伯宗,公元566年-公元568年在位;
陈宣帝陈顼,公元569年-公元582年在位;
陈后主陈叔宝,公元582年-公元589年在位;
北朝(公元439年-公元581年)
北朝·北魏(公元386年-公元534年)
北魏道武帝拓拨珪,公元386年-公元409年在位;
北魏明元帝拓跋嗣,公元409年-公元423年在位;
北魏太武帝拓跋焘,公元423年-公元452年在位;
北魏南安王拓跋余,公元452年3月-10月在位;
北魏文成帝拓拔濬,公元452年-公元465年在位;
北魏献文帝拓跋弘,公元465年-公元471年在位;
北魏孝文帝元宏,公元471年-公元499年在位;
北魏宣武帝元恪,公元499年-公元515年在位;
北魏孝明帝元诩,公元515年-公元528年在位;
北魏孝庄帝元子攸,公元528年-公元530年在位;
北魏长广王元晔,公元530年-公元531年在位;
北魏节闵帝元恭,公元531年2月-10月在位;
北魏安定王元朗,公元531年-公元532年在位;
北魏孝武帝元脩,公元532年-公元534年在位;
北朝·东魏(公元534年-公元550年)
东魏孝静帝元善见,公元534年-公元550年在位;
北朝·西魏(公元535年-公元556年)
西魏文帝元宝炬,公元535年-公元551年在位;
西魏废帝元钦,公元551年-公元554年在位;
西魏恭帝拓跋廓,公元554年-公元556年在位;
北朝·北齐(公元550年-公元577年)
北齐文宣帝高洋,公元550-公元559年在位;
北齐废帝高殷,公元559年-公元560年在位;
北齐孝昭帝高演,公元560年-公元561年在位;
北齐武成帝高湛,公元561年-公元565年在位;
北齐后主高纬,公元565年-公元577年在位;
北齐幼主高恒,公元577年正月在位;
北朝·北周(公元557年-公元581年)
北周孝闵帝宇文觉,公元557年正月-八月在位;
北周明帝宇文毓,公元557年-公元560年在位;
北周武帝宇文邕,公元560年-公元578年在位;
北周宣帝宇文赟,公元578年-公元579年在位;
北周静帝宇文阐,公元579年-公元581年在位;
隋朝(公元581年-公元618年)
隋文帝杨坚,公元581年-公元604年在位;
隋炀帝杨广,公元604年-公元618年在位;
隋恭帝杨侑,公元617年11月-公元618年5月在位;
唐朝(公元618年-公元907年)
唐高祖李渊,公元618年-公元626年在位;



建立唐朝,定都长安,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,统治全国。
唐太宗李世民,公元626年-公元649年在位;



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,他虚心纳谏,厉行俭约,轻徭薄赋,使百姓休养生息,各民族融洽相处,国泰民安,对外开疆拓土,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,重创高句丽,设立安西四镇,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,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
唐高宗李治,公元649年-公元683年在位;



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。唐代的版图,以高宗时为最大,东起朝鲜半岛,西临咸海(一说里海),北包贝加尔湖,南至越南横山,维持了32年
圣神皇帝武则天,公元684年-公元690年在位;



公元690年-公元705年在位;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女性身份正式称帝的君主。她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、军事和文化改革,推行土地制度改革、加强中央集权、修筑水利工程等,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。
唐中宗李显,公元683年-公元684年在位;公元705年-公元710年在位;



在位期间,恢复唐朝旧制,免除租赋,设十道巡察使,置修文馆学士,发展与吐蕃的经济、文化交往,实行和亲政策,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,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。
唐睿宗李旦,公元684年-公元690年在位;公元710年-公元712年在位;



他一生两度登基,三让天下,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(684年至690年)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(710年至712年),共在位8年。公元690年让位于母后武则天,被封为皇嗣。公元710年再度即位。
唐玄宗李隆基,公元712年-公元756年在位;



前期注意拨乱反正,任用姚崇、宋璟等贤相,励精图治,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,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,怠慢朝政,宠信奸臣李林甫、杨国忠等,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,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,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。
唐肃宗李亨,公元756年-公元762年在位;



在位期间通过强化封建制度,加强地方行政和加强官员的监察来稳定国家。除了内政的稳定,肃宗的政治还注重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。他推行了农田水利、开垦河渠、减免税赋、鼓励商业活动等措施,促进了经济的繁荣。在文化方面,李亨也注重教育,延请名儒为官,提倡文学和艺术的发展。
唐代宗李豫,公元762年-公元779年在位;



在位期间,面临着政治和经济压力。他努力削弱宦官势力,减少了外戚干预政治的权力,恢复了朝廷的威信。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,削减了一些无效税赋,并重整了官员的财务问责制度。在文化领域,唐代宗也非常重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。他亲自参与文艺活动,并且招募了一些才华横溢的文人进入朝廷,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。
然而,唐代宗晚年时,由于宦官和宦官势力的复兴,政治腐败逐渐增加,朝政逐渐失去控制。这加速了唐朝的衰落,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。
唐德宗李适(kuo),公元779年-公元805年在位;



在位期间,致力于推行政治、军事和经济的改革。他通过削减奢侈浪费、减少赋税负担和改革官制等措施,努力改善朝廷的财政和行政状况。德宗还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,加强边境防御并削减藩镇势力,巩固唐朝的统治。
在文化领域,德宗也积极推动文学与艺术的发展。他提倡儒学思想,重视教育,改革科举制度,注重选拔人才。德宗本人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,亲自撰写了一部历史文献《贞元新定历》,并赞赏了一些当时的文人才华。
然而,德宗晚年时,他的统治逐渐失去控制,政治腐败加剧,导致了朝政的混乱。这也为后来的黄巢起义埋下了伏笔,加速了唐朝的衰落。
唐顺宗李诵,公元805年正月-八月在位;唐顺宗 当皇帝不到二百天就当太上皇的皇帝
唐宪宗李纯,公元805年-公元820年在位;



开创唐朝盛世最后一位皇帝,致力于恢复政治的稳定和治理。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宦官和外戚的干涉,加强中央政权的掌控。他还推行节俭政策,削减浪费开支,并重视士人的儒学修养和教育。
在经济方面,宪宗采取了积极的发展政策。他通过减税减赋、鼓励商业和农业生产等措施,促进了经济的繁荣,推动了社会的发展。
宪宗也非常重视文化的兴盛。他开设书院,提倡儒学,并邀请名士进入朝廷。宪宗还亲自撰写了一部名为《钦定广成殿前集》的文集,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。
唐穆宗李恒,公元820年-公元824年在位;致力于恢复政治的稳定和治理。他重用贤能之士,推行清廉政策,削减官员的财产,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,以遏制腐败现象。穆宗还推进法律改革,加强司法体系,维护社会秩序。
在经济方面,穆宗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。他减少了赋税负担,鼓励农民耕种,改善农业生产条件。穆宗还采取了措施改善贸易环境,加强海上贸易,促进了经济的繁荣。
穆宗也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。他提倡儒学思想,重视教育,恢复了科举制度。他还亲自撰写文献,表达了对文学和艺术的关注。
然而,穆宗的统治期间,突厥部落的叛乱和军事威胁不断。穆宗过度信任权臣杨国忠,导致杨氏集团的权力过大,失去了对政权的掌控。最终,穆宗被杨国忠排除,被迫禅位给杨国忠支持的他的叔父文宗李昂,唐朝也因此进入了光启年间的末期。
唐敬宗李湛,公元824年-公元826年在位;统治时间非常短暂,只有约一年时间。他在位期间,由于其兄穆宗时期权臣杨国忠的强大势力,敬宗很难实际掌握朝廷的权力。他的统治期间没有明显的政治和经济改革,对唐朝的治理影响有限。
唐文宗李昂,公元826年-公元840年在位;统治期间相对短暂,但在他的短暂统治下,他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,以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。
首先,文宗普遍推行了节俭政策,减少了国家的开支,限制了豪奢浪费的现象。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国家的财政状况,并减轻了农民和百姓的负担。
其次,文宗注重社会救济和赈灾工作。他设立了赈济基金,用于救助灾民和穷困人民。这些举措有助于缓解社会的紧张局势,并提高了人民对朝廷的支持和信任。
此外,文宗也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。他恢复了科举制度,重新设置了进士和明经科的考试。这有助于培养优秀人才,并提升了社会士人的地位和声望。
然而,文宗的统治期间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。他的统治晚期,中央政权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,地方藩镇势力逐渐强大,加剧了内部的动荡和分裂。
唐武宗李炎,公元840年-公元846年在位;在位期间,致力于恢复和巩固唐朝的统治。他反对势力强大的地方军阀,推行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来巩固朝廷的权力。
在政治方面,武宗削减了宦官的权力,加强了朝廷对地方行政的控制。他恢复了科举制度,选拔优秀人才来担任官员,力图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廉洁度。
在军事方面,武宗通过整顿军队和改革军制,加强了对叛乱和外敌的抵抗能力。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军队的训练和装备,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。
此外,武宗还注重发展经济和加强文化教育。他鼓励农业生产,改善赋税制度,促进了经济的发展。他还重视文化教育,支持儒学和学术研究,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。
然而,武宗的晚年由于盲目信任权臣李适和其幕僚,导致朝政腐败和乱象丛生。他在位期间还发生了多次宫廷政变和叛乱事件,对唐朝的治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。
唐宣宗李忱,公元846年-公元859年在位;在位期间,面临了政治动荡和军事威胁。他在治理国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以维护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。
首先,宣宗重视招贤纳士,选拔贤能的官员,以强化朝廷的管理能力。他致力于整顿官僚机构和加强政府监督,以减少腐败和提高行政效率。
其次,宣宗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军队的改革。他对边疆地区的驻军进行调整和加强,以应对外族的威胁。他还改善了军队的装备和训练,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。
此外,宣宗注重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。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农民耕种,改善土地制度,并减轻赋税负担。这些举措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。
然而,宣宗在位期间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。他与一些权臣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,这导致朝廷内部的不稳定和政治斗争。同时,他还面临了外族的侵袭和叛乱事件,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压力。
唐懿宗李漼,公元859年-公元873年在位;统治期间,面临了政治动荡和国家的衰落。他在位初期致力于恢复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。
懿宗重视选拔贤能的官员,以加强官僚机构的管理能力。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政府机构,减少宦官的权力,以及限制地方豪强的势力。他还倡导节俭政治,削减赋税负担,以缓解百姓的负担。
此外,懿宗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。他提倡儒学,恢复了科举制度,选拔优秀人才入仕。他也重视艺术、文化的繁荣,支持文人的创作和传播。
然而,懿宗的统治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唐朝的衰落趋势。他在位期间仍然面临着党争、藩镇割据以及外族入侵的威胁。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导致政权的动荡不安,而地方藩镇势力的强大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。
唐僖宗李儇,公元873年-公元888年在位;在位初期,由于政治斗争和诸多干扰,无法有效地处理政务。他采取了一些努力来改善国家的局势,如整顿宦官的权力,加强朝廷对地方行政的控制等。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,国家仍陷入混乱之中。
此外,僖宗对文化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。他支持儒学,注重经世致用,尊重文人士大夫,并充分发展文化艺术。
然而,尽管僖宗偶有一些良好的政治举措,但由于他个人的能力和局势的限制,他未能将国家带入重建和繁荣的道路上。相反,他的统治期间危机不断,导致了更加混乱的局面。
唐昭宗李晔,公元888年-公元904年在位;在位期间,面临了政治动荡和国家的衰落。他在位初期,由于年幼无法亲政,实际上由权臣朱温掌握实权。
昭宗晚年,得到了一些政治自主权,开始尝试恢复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。
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官僚机构,减少宦官的权力,以及限制地方豪强的势力。他也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,支持儒学,并且重视文人士大夫的才能。
然而,尽管昭宗付出了一些努力来恢复朝廷的权威和国家的发展,但由于长期的政治动荡和内外战乱,唐朝已经走到了衰落的边缘。
最终,昭宗被朱温废黜,迫使其禅位给朱友文,也就是后来的唐顺宗。昭宗的被废标志着唐朝的正式灭亡。
唐哀帝李柷,公元904年-公元907年在位;中国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,哀帝登基时,唐朝已经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的局势中。朝廷的实际控制已经被军阀割据和地方势力所取代,国家的统一性已经彻底瓦解。
面对国家的崩溃和各种威胁,哀帝无力扭转局势。他在位期间,只是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君主,实际上被藩镇势力所操控。
最终,哀帝被后梁朱全忠废黜,标志着唐朝的正式结束。此后,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。
五代十国(公元907年-公元979年)
五代·后梁(公元907年-公元923年)
后梁太祖朱全忠,公元907年-公元912年在位;



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王朝的创立者和第一位皇帝。朱全忠即位后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他的王朝统治。他加强了中央集权,通过削弱封建地方势力来增强朝廷的控制力。他还进行了许多军事征讨,将其他割据势力纳入了他的统治下。
此外,朱全忠还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,例如整顿官制、提倡农耕和重视文化教育。他任用文人来执掌政权,并鼓励文化艺术的发展。
然而,朱全忠的统治也存在一些问题。他的政权虽然地域相对较大,但政治上仍然存在腐败和动荡。此外,他的统治也受到来自其他割据势力的威胁和攻击。
朱全忠在912年去世后,由他的儿子朱友文(后梁末帝)继承皇位。然而,后梁王朝最终在923年被后唐所灭,标志着朱全忠创立的后梁王朝的结束。
后梁末帝朱友,公元913年-公元923年在位;
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。他是后梁太祖朱全忠的儿子,于912年继承了皇位。
朱友瑱登基后,面临着诸多政治和战争的困扰。时局动荡,各地藩镇势力割据,内外交困。朱友瑱执政期间,无力恢复国家的统一和稳定。
923年,朱友瑱被后唐刘知远(后来的后晋高祖)所推翻,后梁王朝正式灭亡。之后,中国进入了五代之一的后晋时期。
五代·后唐(公元923年-公元936年)
后唐庄宗李存勖,公元923年-公元926年在位;



统治期间,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措施来巩固王朝的地位。他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,整顿官制,并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边境防御。
他还重视文化教育和人才选拔,提倡科举制度,并创办招贤馆,选拔人才来服务国家。
然而,庄宗的统治并不长久,他在位期间仍然面临着内外困扰和政治斗争。在他去世后不久,后唐王朝陷入内乱,并于936年被后晋所灭,标志着庄宗的后唐王朝的终结。
后唐明宗李嗣源,公元926年-公元933年在位;为了稳定国家的局势,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措施。他致力于恢复国家的统一,并进行了一些军事扩张,夺回了一些失地。
此外,李嗣源也重视文化教育和人才选拔,努力推动科举制度,并注重赏识和任用有才干的官员。
然而,李嗣源的统治时间较为短暂,他在位期间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。于908年他去世后,后唐王朝进一步陷入内乱与军阀割据的状态,最终在923年被后梁所灭。
后唐闵帝李从厚,公元933年-公元934年在位;推行了一些节俭政策,以减轻人民的负担。他还尝试推动农业发展,改善社会经济状况。
然而,闵帝统治期间,后唐王朝面临着军阀割据、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外族的入侵等问题,王朝的统治日渐衰弱。
后唐末帝李从珂,公元934年-公元936年在位;统治期间,藩镇割据、军阀混战、内乱纷起,导致王朝的衰落。他努力恢复国家的统一,但力量不足,未能挽回局势。
936年,李从珂被后晋刘知谦(后晋高祖)所推翻,标志着后唐王朝的灭亡。自此,中国进入了五代时期。
五代·后晋(公元936年-公元947年)
后晋高祖石敬瑭,公元936年-公元942年在位;



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和第一位皇帝。在位期间,石敬瑭还采取了一些政治、经济和文化措施,以加强王朝的稳定和发展。他注重文化教育,举办科举考试,以选拔人才。他还推动农业生产,改善人民的生活。
然而,后晋高祖石敬瑭的统治并不长久。他晚年因为政治手腕不佳,引起了内外的反对和敌对势力的侵略。
942年,石敬瑭去世之后,后晋王朝进一步衰落,并在不久后被后周所灭,结束了石敬瑭家族的统治。
后晋出帝石重贵,公元942年-公元947年在位;统治期间,虽然有一些努力改革的举措,但未能逆转王朝的衰败。出帝石重贵并未能有效地应对外敌的威胁和内部的政治问题,也未能恢复国家的统一。
947年,出帝石重贵被后周世宗柴荣废黜,后晋王朝正式灭亡。这标志着石重贵家族的统治的结束。
五代·后汉(公元947年-公元950年)
后汉高祖刘知远,公元947年-公元948年在位;



后汉王朝的创始人,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然而,由于他在位时间较短,对于后汉王朝及整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的影响有限。
后汉隐帝刘承祐,公元948年-公元950年在位;即位时年幼,政权实际上由宰相高保融和禁军统领刘知俊等人掌握。隐帝刘承祐在位期间,政权的实际掌控并没有在他手中。
958年,刘承祐被袁州节度使高保融废黜,结束了后汉王朝的统治。随后,北宋建立,后汉王朝完全灭亡。
五代·后周(公元951年-公元960年)
后周太祖郭威,公元951年-公元954年在位;
后周世宗柴荣,公元954年-公元959年在位;
后周恭帝柴宗训,公元959年-公元960年在位;
五代·十国·吴(公元902年-公元937年)
吴太祖杨行密,公元902年-公元905年在位;
吴烈祖杨渥,公元905年-公元908年在位;
吴高祖杨渭,公元908年-公元920年在位;
吴睿帝杨溥,公元920年-公元937年在位;
五代·十国·南唐(公元937年-公元975年)
南唐烈祖李昪,公元937年-公元943年在位;
南唐元宗李璟,公元943年-公元961年在位;
南唐后主李煜,公元961年-公元975年在位;
五代·十国·吴越(公元907年-公元978年)
吴越武肃王钱镠,公元907年-公元932年在位;
吴越文穆王钱元瓘,公元932年-公元941年在位;
吴越忠献王钱弘佐,公元941年-公元947年在位;
吴越忠懿王钱红椒,公元948年-公元978年在位;
五代·十国·南汉(公元917年-公元971年)
南汉高祖刘岩,公元917年-公元942年在位;
南汉中宗刘晟,公元943年-公元958年在位;
南汉后主刘鋹,公元958年-公元971年在位;
五代·十国·北汉(公元951年-公元979年)
北汉世祖刘旻,公元前951年-公元前954年在位;
北汉睿宗刘钧,公元954年-公元968年在位;
北汉英武皇帝刘继元,公元968年-公元979年在位;
五代·十国·南平(公元924年-公元963年)
南平武信王高季兴,公元924年-公元928年在位;
南平文献王高从海;公元928年-公元948年在位;
南平贞懿王高宝融,公元948年-公元960年在位;
南平贞安王高保勖,公元960年-公元962年在位;
南平德仁王高继冲,公元962年-公元963年在位;
五代·十国·前蜀(公元907年-公元925年)
前蜀高祖王建,公元907年-公元918年在位;
前蜀后主王衍,公元918年-公元925年在位;
五代·十国·后蜀(公元934年-公元966年)
后蜀高祖孟知祥,公元934年在位;
后蜀后主孟昶,公元934年-公元965年在位;
五代·十国·楚(公元927年-公元951年)
楚武穆王马殷,公元927年-公元930年在位;
楚衡阳王马希声,公元930年-公元932年在位;
五代·十国·闽(公元909年-公元945年)
闽太祖王审知,公元909年-公元925年在位;
闽惠宗王延翰,公元925年公元926年在位;
闽太宗王延钧,公元926年-公元935年在位;
北宋(公元960年-公元1127年)
宋太祖赵匡胤,公元960年-公元976年在位;创建了北宋王朝,实现了长期以来的政治稳定,推行科举制度,选拔人才;实行均田制,改善农民生活;加强中央集权,削弱地方豪强势力;开拓海外贸易,促进经济发展;修建京杭大运河,促进交通运输;推广儒学,促进文化发展
宋太宗赵炅,公元976年-公元997年在位;
宋真宗赵恒,公元997年-公元1022年在位;
宋仁宗赵祯,公元1022年-公元1063年在位;发展和开发了南方,使得宋朝成为历朝历代中表现非常富庶的国家。
宋英宗赵曙,公元1063年-公元1067年在位;
宋神宗赵顼,公元1067年-公元1085年在位;
宋哲宗赵煦,公元1085年-公元1100年在位;
宋徽宗赵佶,公元1100年-公元1125年在位;
宋钦宗赵桓,公元1125年-公元1127年在位;
南宋(公元1127年-公元1279年)
宋高宗赵构,公元1127年-公元1162年在位;
宋孝宗赵眘,公元1162年-公元1189年在位;
宋光宗赵惇,公元1189年-公元1194年在位;
宋宁宗赵扩,公元1194年-公元1224年在位;
宋理宗赵昀,公元1224年-公元1264年在位;
宋度宗赵禥,公元1264年-公元1274年在位;
宋恭帝赵㬎,公元1274年-公元1276年在位;
宋端宗赵昰,公元1276年-公元1278年在位;
宋末帝赵昺,公元1278年-公元1279年在位;
辽朝(公元907年-公元1125年)
辽太祖耶律阿保机,公元907年-公元926年在位;
辽太宗耶律德光,公元927年-公元947年在位;
辽世宗耶律阮,公元947年-公元951年在位;
辽穆宗耶律璟,公元951年-公元969年在位;
辽景宗耶律贤,公元969年-公元982年在位;
辽圣宗耶律隆绪,公元982年-公元1031年在位;
辽兴宗耶律宗真,公元1031年-公元1055年在位;
辽道宗耶律洪基,公元1055年-公元1101年在位;
辽天祚帝耶律延禧,公元1101年-公元1125年在位;
金朝(公元1115年-公元1234年)
金太祖完颜阿骨打,公元1115年-公元1123年在位;
金太宗完颜晟,公元1123年-公元1135年在位;
金熙宗完颜亶,公元1135年-公元1149年在位;
金海陵王完颜亮,公元1149年-公元1161年在位;
金世宗完颜雍,公元1161年-公元1189年在位;
金章宗完颜璟,公元1189年-公元1208年在位;
金卫绍王完颜永济,公元1208年-公元1213年在位;
金宣宗完颜珣,公元1213年-公元1223年在位;
金哀宗完颜守绪,公元1223年-公元1234年在位;
西夏(公元1038年-公元1227年)
夏景宗李元昊,公元1032年-公元1048年在位;
夏毅宗李谅祚,公元1048年-公元1067年在位;
夏惠宗李秉常,公元1067年-公元1086年在位;
夏崇宗李乾顺,公元1086年-公元1139年在位;
夏仁宗李仁孝,公元1139年-公元1193年在位;
夏恒宗李纯祐,公元1193年-公元1206年在位;
夏襄宗李安全,公元1206年-公元1211年在位;
夏神宗李遵顼,公元1211年-公元1223年在位;
夏献宗李德旺,公元1223年-公元1226年在位;
夏末帝李睍,公元1226年-公元1227年在位;
元朝(公元1271年-公元1368年)
元太祖铁木真,公元1206年-公元1227年在位;建立蒙古国征服邻国,征服西域,所向披靡,为元朝广袤的疆域奠定了不朽的功勋。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时代。后来元朝的建立,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朝代
元太宗窝阔台,公元1229年-公元1241年在位‘
元定宗贵由,公元1246年-公元1248年在位;
元宪宗蒙哥,公元1251年-公元1259年在位;
元世祖忽必烈,公元1260年-公元1294年在位;
元成宗铁穆耳,公元1294年-公元1307年在位;
元武宗海山,公元1307年-公元1311年在位;
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,公元1311年-公元1320年在位;
元英宗硕德八剌,公元1320年-公元1323年在位;
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,公元1323年-公元1328年在位;
元天顺帝阿速吉八,公元1328年九月-十月在位;
元明宗和世㻋,公元1329年正月-八月在位;
元文宗图贴睦尔,公元1328年九月-公元1329年正月,公元1329年八月-公元1332年在位;
元宁宗懿璘质班,公元1332年十月-十一月在位;
元顺帝妥懽帖睦尔,公元1333年-公元1368年在位;
明朝(公元1368年-公元1644年)
明太祖朱元璋,公元1368年-公元1398年在位;推行科举制度,选拔人才;实行均田制,改善农民生活;加强中央集权,削弱地方豪强势力;开拓海外贸易,促进经济发展;修建长城,加强国防;推广儒学,促进文化发展。
明惠帝朱允炆,公元1398年-公元1402年在位;
明成祖朱棣,公元1402年-公元1424年在位;开创了明朝的繁荣时期,加强了中央集权,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和经济发展,如修建了明朝的官方水利工程。
明仁宗朱高炽,公元1424年-公元1425年在位;
明宣宗朱瞻基,公元1425年-公元1435年在位;
明英宗朱祁镇,公元1435年-公元1449年,公元1457年-公元1464年在位;
明代宗朱祁钰,公元1449年-公元1457年在位;
明宪宗朱见深,公元1464年-公元1487年在位;
明孝宗朱佑樘,公元1487年-公元1505年在位;
明武宗朱厚照,公元1505年-公元1521年在位;
明世宗朱厚熜,公元1521年-公元1566年在位;
明穆宗朱载垕,公元1566年-公元1572年在位;
明神宗朱翊钧,公元1563年-公元1620年在位;
明光宗朱常洛,公元1620年八月在位;
明熹宗朱由校,公元1620年-公元1627年在位;
明思宗朱由检,公元1627年-公元1644年在位;
清朝(公元1636年-公元1912年)
清太祖努尔哈赤,公元1616年-公元1626年在位;
清太宗皇太极,公元1626年-公元1643年在位;
清世祖福临,公元1643年-公元1661年在位;
清圣祖玄烨,公元1661年-公元1722年在位;加强中央集权,削弱地方豪强势力;推行科举制度,选拔人才;实行均田制,改善农民生活;开拓西域,扩大国土;推广汉文化,促进文化交流;修建水利工程,促进经济发展。
清世宗胤禛,公元1722年-公元1735年在位;
清高宗弘历,公元1735年-公元1795年在位;维持了清朝的统治,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,包括开辟新疆、加强国防等,并且实施了《康熙字典》的编纂工作。
清仁宗颙琰,公元1796年-公元1820年在位;
清宣宗旻宁,公元1820年-公元1850年在位;
清文宗奕詝,公元1850年-公元1861年在位;
清穆宗载淳,公元1861年-公元1874年在位;
清德宗载湉,公元1874年-公元1908年在位;
清宣统帝溥仪,公元1908年-公元1911年在位;
这里是默认签名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上一篇: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

下一篇:史上十大开国皇帝

sitemap.txt | sitemap.xml | sitemap.html 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彩虹邦人脉系统 ( 皖ICP备2021012059号 )

GMT+8, 2024-4-29 10:23 , Processed in 0.247193 second(s), 54 queries 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